apollolx
自述:非法传销的反对者;拿牌直销的修正者;中西文化的调和者;养生保健的融通者;天下文章的拿来者;微言大义的思考者;自强不息的实践者;万柜联盟的探索者。
文章数量:2242
点击人次:8317157
- ·我的日志(59)
- ·ANC专辑(30)
- ·万柜联盟——产品商城(1)
- ·万柜联盟——产品理论(2)
- ·万柜联盟——经营模式(14)
- ·万柜联盟网博客总目录索引(50)
- ·中西养生精华(62)
- ·他康她美(5)
- ·健康饮水——水机(24)
- ·健康饮食---生食---素食---早餐(147)
- ·健康饮食——胃肠保健(107)
- ·健康饮食——药食同源(93)
- ·国学经典——修真秘要(19)
- ·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先生专辑(149)
- ·国学经典——潘启明先生专辑(46)
- ·国学经典——黄老大道(146)
- ·太阳神专辑(22)
- ·市场营销与系统建设(99)
- ·我的养生经——做个身体力行的现代养生家(11)
- ·我的音乐影视收藏(12)
- ·美容---皮肤养生学(70)
- ·芦荟保健与美容(36)
- ·西方营养学---营养师培训教材(29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抗氧化/抗衰老(47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维生素矿物质(9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蛋白质与肽(10)
- ·西方营养学:纤维素/益生元(256)
- ·顺势疗法---量子医学---水(17)
- ·飞雁之家——飞雁商学院(110)
- ·飞雁儿科(5)
- ·飞雁养生——双向平衡(12)
- ·飞雁养生——康复诊所(50)
- ·飞雁养生——房中养生发微(13)
- ·飞雁养生——神灸脐疗养生法(36)
- ·飞雁女科——生殖保健(83)
- ·飞雁武科——内功拳法(101)
- ·飞雁男科(12)
- ·飞雁论坛——直销与传销(114)
- ·飞雁论坛——财经股评(15)
- ·2018年05月
- ·2017年02月
- ·2016年12月
- ·2016年10月
- ·2016年09月
- ·2016年08月
- ·2016年07月
- ·2016年01月
- ·2015年03月
- ·2015年02月
- ·2014年09月
- ·2014年08月
- ·2014年05月
- ·2014年03月
- ·2013年10月
- ·2013年09月
- ·2013年08月
- ·2013年07月
- ·2013年06月
- ·2013年05月
- ·2013年04月
- ·2013年03月
- ·2013年02月
- ·2013年01月
- ·2012年12月
- ·2012年11月
- ·2012年10月
- ·2012年09月
- ·2012年07月
- ·2012年06月
- ·2012年05月
- ·2012年04月
- ·2012年03月
- ·2012年02月
- ·2012年01月
- ·2011年12月
- ·2011年11月
- ·2011年10月
- ·2011年09月
- ·2011年08月
- ·2011年07月
- ·2011年06月
- ·2011年05月
- ·2011年04月
- ·2011年03月
- ·2011年02月
- ·2011年01月
- ·2010年12月
- ·2010年11月
- ·2010年10月
- ·2010年09月
- ·2010年08月
- ·2010年07月
- ·2010年06月
- ·2010年05月
- ·2010年04月
- ·2010年03月
- ·2010年02月
- ·2010年01月
- ·2009年12月
- ·2009年11月
- ·2009年10月
- ·2009年09月
- ·2009年08月
- ·2009年07月
- ·2009年06月
- ·2009年05月
- ·2009年04月
- ·2009年03月
- ·2009年02月
- ·2009年01月
- ·2008年12月
- ·2008年11月
- ·2008年10月
- ·2008年09月
- ·2008年08月
- 【转载】 《南怀瑾先生侧记》(1)
-
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先生专辑
这是一部真正走进南怀瑾生活的书。作者刘雨虹女士曾是台湾老古文化公司总编辑,追随南怀瑾30余年,以亲身经历、轻松的笔调,描述南怀瑾与人们互动的细节。让你了解这位号称“上下五千年,纵横十万里,经纶三大教,出入百家言”的国学大师、禅门大德。
余教授的话
天下许多事往往由一些偶发的原因而造成,这本书也是这样。
一九九八年四月七日这一天,就与这本书的诞生,颇有关系。
那天我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新松公寓,这是专供外国留学生住宿的公寓。
因为这里环境清静,出外办事方便,加上往来无白丁的感觉很好,故而每次来北京都住在这里。
晚饭后正在收拾行囊,因为第二天就要走了。
这时电话铃响了,是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李音祚编辑打来的,问我愿不愿意与一位名叫余一彦的教授见面。
这位余教授与她的夫婿潘峰教授,都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,二人又双双留学法国。他们在法国都得到了博士学位,结婚后仍然回到大陆,在他们的母校武汉大学任教。余教授现在从武汉到了北京,她的另一半潘峰教授,去了法国讲学。
这对年轻的夫妇学者,虽是研究自然科学的,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形而上的学问,颇有兴趣。余教授最先看到南老师的著作,是在加拿大的一所图书馆里,后来又连续看了许多南著的书籍。
因为师大出版社也曾出版过南著几本书,故而与我比较熟稔。李音祚编辑在电话中说,余教授正好到北京来了,也住在师大校园内。
既然都在这个校园内,那就见面吧!所以余教授就来了。
就是这位余教授,就是那天晚上的谈话,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。
说起来真是奇怪,我和余教授谈着谈着,谈到一个问题:因为大陆出版南著的书籍已有二十余本之多,销售总计也超过了二百万册,读者着实不少。许多人看了南老师的书,不免渴望了解南老师这个人。
对于这个问题,余教授发表了她的一些高见。她认为:南老师除了传统文化各家学术的学养外,他还是禅宗大师。一个人如果没有涉入一些禅宗的知识或修养的话,恐怕是很难描述南老师的。
接着她又很认真地说了一句话:“离开禅宗来说南老,会变成误导!”
这句话真够严重!使我暗自吃惊。
当时在座的,还有一位青年,名叫马宏达,任职西藏驻京办事处。那天他刚好来送书给我,碰见了余教授在此,大家就一起聊了起来。
就是余教授这句严重的话,撩起我写这本书的念头。但读者千万不要误会,以为我自认懂得禅宗之学。
说实在的,我对禅宗的学问和修养,只是一个旁听生而已;充其量也只能说是爱好罢了。
既然如此,我为什么却要自不量力,来撰写这本书呢?这其中有几个原因。
第一,我虽只是禅宗的旁听生,但我得识南老师已有三十年之久。在这三十年的岁月里,南老师推动的许多文化工作,我多少也曾参与过一些。如能把我直接或间接参与过的事情记录下来,应该算是有关南老师的部分真实记载了。这些记录虽然仅仅是我个人所经历的,并非南老师的全面,但却不是道听途说。
第二,趁着三十年来与南老师有关联的人多数健在,见证人多,正是动笔的好时机。如待来日人去楼空,往事只能回忆时,则真假莫辨,反而真的成为道听途说,死无对证了。
第三,十几年前,曾结合友好各自撰述从学南师的心得,编成《怀师》一书,为志南师七十之寿。当时我正好是个闲人,故而勉强担起了编辑工作。之后几年,每每有人倡议编写南师传记,或八十寿诞纪念文集等,以使前次向隅者得能共襄盛举,但谈谈说说,各自忙碌,又加上南师风闻后极不赞成,故而始终没有结果。这次与余教授一席谈后,回到香港及台北,把我的想法告诉众友好,公认此书一定要写,并且要快写。但到底由谁执笔,大家推来推去,最后我只好义不容辞了。
三十年的追忆
由于前述的原因,我就打定主意要写这本书了,但真要做起来,还有一段曲折。
因为在做这个决定时,我正在写《袁晓园的故事》。这位晓园女士已届九八高龄,她是时代的传奇人物,从缠小脚念私塾的幼年,不断自我努力奋斗而得以到法国留学。她曾出任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,又服务于纽约联合国,最后却放弃美国国籍,回到中国大陆推展文化工作。她的一生多彩多姿,罗曼史更是一波三折奇事连连。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变迁史中,她的故事,的确具有女性奋斗的代表性。
又因她的公公是国民党叶楚伧先生(抗战时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,早年曾任职正中书局总编辑等),加上她自己法国留学的背景,故与国共双方的领导人物多有渊源。近年来,颇有人想写她的传记,无奈早年的经历资料难得,而且大陆年轻的作家,对不同世界的生活实况也较不易把握,故始终未成。而我恰好与她有六十年的情谊,结果这件工作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的肩上了。
我本来希望写好《袁晓园的故事》后,再来写这本书。所以回到香港,见南老师时,我就说:“我正在写袁晓园的传记……”
老师一听此话,未等我说完,立刻说:“啊!她的传记你来写很好。”
我接着说:“完工以后我准备写有关老师的书。”
“不要写我,将来我自己写!”老师立刻回答。
当头浇了一盆冷水,我心中即刻凉了半截。我该想到老师必然会反对这种事的,他所说“自己写”,也不过是一句推托话而已。
但是,想到余教授的话,勇气又来了,我说:
“我不是写老师的传记,我也没有这个资格,更没有能力写老师的传记;我只是写我所经历的与老师有关的事,叙述真实的经过,给大家知道罢了。”
我不但决心要写,而且要提前写。于是就搁下了《袁晓园的故事》,动手先写这一本。
至于南老师,他其实不在乎别人的赞誉,也不介意别人的毁损。以我三十年来冷眼所见,他所注意的,只是自己的起心动念;是否能独善其身,是否可兼善天下。
四川才子谢无量
我初次见到南老师,是一九六九年十月底的时候。
那天台湾师范大学有一个讲演会,主讲人是南怀瑾先生,讲题是“佛学概论”。
听到“佛学概论”这个题目,使我想到一本名为《佛学大纲》的书。这本书的作者是谢无量先生,他在早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。因他是四川人,抗日战争一开始,他就回到了成都。
谢先生不但文哲方面学问高超,受人崇敬,他的字也是潇洒自如,别有韵味。
一九四0年的夏天,我正在成都考大学。有一天晓园大姐嘱我顺路到提督东街一个地方,去找一位谢无量先生,因为谢先生要送她的字已经写好了。
当我找到那个地方时,发现原来是一所庙宇,名叫三义庙。进了大门靠左边的一间,好像门房一样的屋子,里面桌子前坐着一位胖胖的、弥勒佛一样的中年人,就是谢无量先生了。只见他左手拿着一把芭蕉扇,右手在写字。
这间屋子简陋极了,木桌上有一把小泥茶壶,桌边放着两三本书,最上面的一本,映入我眼帘中,就是《佛学大纲》。
大概“佛学概论”差不多就是《佛学大纲》吧。现在听到南老师要讲佛学概论,自然就联想到《佛学大纲》,接着又想到谢无量先生了。
说了这么多有关谢无量先生的话,是有原因的,因为袁焕仙先生带领弟子南怀瑾等的“维摩精舍”,就是设在三义庙这个地方。当时袁焕仙及谢无量二位先生,都是四川文化界响[左口右当][左口右当]的人物,只不过,那时的我不知道罢了。
当我看到谢先生时,心中颇为纳闷,为什么一个书法家坐在庙里写字?为什么一个文化人衣着又那么随便呢?
回去不免好奇地问晓园大姐,她说:“是啊!他就是那样一个不拘小节的人,可能四川的文人都比较潇洒吧!”
那年秋天,我前往西昌去上学,西昌就是现在发射卫星的基地。在一九四0年时,因为日本飞机常到成都轰炸,不能安心读书,所以虽然考取了成都的光华大学(因抗战从上海迁至成都),但为了躲避轰炸,仍选择了西昌技艺专科学校。这是一所农工专科,位于西昌邛海对面的庐山,是借用半山的庙宇作为校舍的。
到了西昌入校,才发现谢无量先生的女儿谢祖琰,也在那里就读。她念的是蚕丝科,我读的是土木工程科。
学校的校长李书田,是颇有名气的,他原是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,那是全国驰名的学校。一九九七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朱棣文博士,就是李书田的外孙,当时朱棣文的母亲李贞,也是我们西昌同一个学校的同学。
叶曼与袁行廉
言归正传,告诉我们南老师讲演消息的,是叶曼女士。有人称她为田夫人,因为她的先生田宝岱是位外交官,兼任驻沙乌地阿拉伯大使。
叶曼是她的笔名,她是一位作家,本名叫刘世纶,所以也有人称她刘老师或刘居士。
在我们去听南老师讲演之前,叶曼女士在讲《老子》,我和姑姐袁行廉,都是听众。
叶曼女士多年前曾随南老师学禅学。一九六五年新春,她还特地从菲律宾回台,参加新正初二南老师主持的禅七,颇有所得。禅七过后返回菲国(当时田宝岱任职驻菲律宾大使馆),南老曾赋诗以赠:
新春禅七后送刘世纶(叶曼)道友返菲京
晴空凝碧送归人 极目云天一叶身
乍见桃花初悟道 须留松柏养精神
清虚吾堕红尘劫 浊世谁传大士薪
烟水南巡行不尽 杨枝分作万家春
这首诗中“乍见桃花”是一个典故,出自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而悟道的公案。“烟水南巡”也是一个典故,是说善财童子虽悟道,但并未圆满,故而仍有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圣贤,求取智慧之旅。
叶曼女士以后常在各处讲演,也在电台讲经,最近几年多在美国宏扬中国传统文化。一九九六年秋我刚到洛杉矶不久,听说她正在文贤书院讲《老子》,我和陶蕾还匆匆赶去看她呢。
回头再说南老师讲“佛学概论”的情况。那天去听讲的人很多,一间教室坐得满满的。除了叶曼女士、田大使外,还有美国哈佛博士班的罗梅如(Lovering)小姐、孙毓芹先生、林曦、杭纪东、陆健龄等。
当我们这些听讲的人都坐好时,听到有人喊:“起立!”
原来讲演的人到了。
回头向门口望去,但见进来的是一个瘦瘦矮矮的中年先生,他身穿中国式长袍,脚步轻快,面带微笑。
但却使我大感惊异!
因为他的面色与常人不同,那是略微发亮的淡淡的金黄色,刹那间令人想到佛像的金光。
这是我对南老师的初次印象。
接着是两个钟头的讲演,等到听完以后,行廉姐与我一致认同,这位南先生就是我们认可、足以当老师的人了。
说实在的,在我听这门课以前,对佛学根本没有什么认识。我和行廉姐都已届中年,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经过风浪的人了,现在忽然对于一门从不了解的学问产生好奇,说起来也是有些原因的。
原因是由一部书所引起的。
话说大约在一九六0年前后,有几位“立法委员”,为了印制《道藏》而筹募基金。行廉姐的先生冯正忠,也是“立法委员”,为了人情就捐助了一些。后来《道藏》印好了,冯委员也收到了一部。
不过,冯委员并没有翻阅过这部《道藏》,倒是他的太太行廉姐,为了好奇开始翻阅。她不但翻阅,还产生了兴趣,因为发现这部书与一般书籍不同,尤其是修仙之类,更觉奇妙。当她看到神秘有趣之处,就会向我述说,虽然我们并不太懂,但仍觉奇特引人。
广钦·老虎·南老师
之后不久,记得是一九六五年,有一次,邻居汤之屏君,邀我同游土城承天寺(台北南方约二十公里),同去的还有一位淡江文理学院(现在的淡江大学)的李杏村老师。记得这位李教授是教哲学的,对佛学有研究。在我们步行上山的时候,一边观赏风景,一边听他和汤君谈些佛学的点点滴滴,觉得甚为新鲜。
汤君与我比邻而居多年,后来他们一家移民到加拿大去了,而李教授后来也去了美国。
那天我们去承天寺的目的,是要去探望一个奇特的老和尚,名叫广钦的法师。听说他早年在福建山中修行时,曾经占住了老虎的洞穴。当老虎回来,看见一个和尚在洞里盘腿打坐,老虎踌躇了一会儿,竟然不声不响的离开,把洞穴让给这个和尚了。
这个故事太奇怪了,大家很想打听个究竟,才有那次承天寺之行。
李教授在途中谈天时,告诉我及汤君,有一位南怀瑾先生,常在师大讲演,可以去听。这是我头一次听到南老师的大名,没想到见到他时,已是四年之后了。
话说那天在承天寺,因为有法会活动,客人很多,广钦老和尚被许多人围着谈话,我们没有机会多说。但是我心中老存在着老虎的问题,终于在十年以后,我得偿宿愿,有机会亲自问他究竟。
那是一九七五年春天,陶蕾从美国回到台湾探亲,有一天我们偕同周梦蝶和徐进夫,一行四人同游承天寺,他们也是对老虎的事产生好奇的。
到了承天寺,发现游人很少,四人就很方便的进入老和尚的厅堂。这个老和尚还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,不倒褡(音单)的修行人。他每天只吃香蕉和喝水,也不躺下来睡觉,只在座上打坐而已,这就叫作不倒褡。
我们向老和尚行礼如仪,分坐两边后,我就很冒失的对他说:
“师父,听说你在福建山中修行时,曾经占了老虎的洞穴,不知是不是真的?”
“对呀,对呀,是真的啊!”老和尚笑着回答。我接着又问?
“老虎回来时你怕不怕啊?”
“没有什么怕的呀!那只老虎看看我,我看看它,我就继续打我的坐。”老和尚如此回答。
“你不怕它来吃掉你吗””我又问。
“我心中想,如果上辈子欠它一条命,就让它吃掉好了,也算是还了债。如果不欠它命,它也不会吃我。所以心中很坦然,没有怕。”老和尚很轻松的说着。
我们总算亲耳听见他自己证实了。回去的路上,我们四人都赞叹,在那种状况下居然不怕,真了不起啊!
说到承天寺,一九六一年春天,南老师也曾前往参观,并与广钦老和尚见了面。
这位老和尚后来致意南老师,劝他出家为僧。为了这件事,老师作了一首诗作为回答:
游承天寺答广钦老和尚劝出家话
昨从歌舞场中过 今向林泉僧寺行
欲界禅天原不异 青山红粉总无情
时难辜负缁衣约 世变频催白发生
拄杖横挑风月去 由来出入一身轻
由这首诗看来,所谓舞榭与山林,青山与红粉,出家与在家,都只是表象的不同而已。
“拄杖横挑风月去,由来出入一身轻。”可能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,是禅宗的超越境界。其实,孔子所谓的“从心所欲,不窬矩”(《论语;为政》)也应该算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。虽解脱自在,但有为有守,所作皆合乎道。
广钦和尚在福建时,名叫普钦,来台后改为广钦。
日本之行
南老师那次在师大讲演后,过了几天,大约是十一月三日,就随同一个中日文化访问团,到日本去了。
团员中,除南老师外,还有师大教授陈致平、“立法委员”程沧波、随团记者黄肇珩(现任监察委员)等,皆为文化教育界人士,共有二十余人。
十一月十一日下午,这个访问团在东京参加东方文化座谈会,南老师应邀讲话。由于口音及翻译工作的不尽理想,又有许多问题没有时间回答,所以回台后,他写了一篇“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”,发表在当年十一月三十日台北《中央日报》副刊(这篇文章收集在《中国文化泛言》中)。
在南老师这篇文章发表之前,有一天我去探望陈致平教授夫妇。由于陈夫人袁行恕女士,也是外子袁行知“行”字排行的三姐(堂房),故而常相过往。当我问三姐夫(陈致平教授)赴日之行如何时,他意外的说:“这次到日本去,幸亏有个南怀瑾,否则我们中国人会大丢其人!”
原来日本方面参加座谈会的人,都有很高的中国文化素养,其中还有唐诗专家。他们曾临场作诗,并请台湾去的客人即席唱和。一时之间台湾访问团的人都傻了眼,不要说团员中会作诗的人不多,就是会作诗的,大概也须搜索枯肠,思考几天才能成句。眼看我们中国人就要当场丢人现眼了,说时迟那时快,南老师已和了一首回应日本友人,才算解了围,大家也松了一口气。
最有意思的是,其中有一位日本学者名叫木下彪的,是日本老一辈的高级知识分子,他曾任天皇宫廷文官,又是汉学专家,更是一位唐诗大家。南老师在日本时,二人一唱一和,结成诗友。在游日本太庙后,南老师赋诗一首,木下彪亦即唱和:
南老师的诗:
游伊势神宫(太庙)
立国同根各有时 浪传史迹费疑辞
乔松夹道黄花丽 为拜神宫又献诗
木下彪次韵:
缅邈谁知肇国时 迂儒考古漫多辞
天潢不改三千载 我仿周人赋颂诗
木下彪的诗不但工整,而且有唐诗味,看来他对中国文化历史也是很有研究的。后来他与南老师常相诗文往还,几年后,老古公司还出版了他的诗集《日本战后史诗》。
木下彪这本诗集,描述了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后,在美军的占领管制下,人们的痛苦失望与无奈,表达极为深刻。日本的军国主义侵略者,不但祸害了中国,也祸害了自己的子民。
谈到诗,不免又说到南老师的诗集。因为陈致平教授与南老师同去日本之故,就带回一本南老师的诗集,而陈夫人行恕三姐,也是深通诗词及画艺的人。有一天我到他们家去,她正在翻阅南老师的诗集。她与南老师从未谋面,即喜读南诗,我就问她:“南诗如何,好不好呀?”
她说:“由诗看来,南先生是一个奇人,因为他的诗中带有一股空灵之气,有一种超脱世俗的韵味。”
她说得对不对,我不知道,因为到那时为止,我并未看过南诗。当时虽然拿过来看了一会儿,但是并不太懂,也就算了。
这本南老师的诗集是早期印制的,收诗不多,由孙毓芹先生亲笔抄录并题签,名为《净名盦诗词拾零》。一九八四年,老古公司将这本诗集与佛门楹联二十一幅及金粟轩诗话八讲,集成一册刊印出版。
两岸文化的动荡
南老师随文化访问团去日本的时候,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已如火如荼的进行了三年,愈来愈多的消息,令文化界的人士胆颤心惊,忧心如焚。国家民族的灵魂是文化,中国能绵延五千年,历史光辉灿烂,关键也是文化,现在一古脑的毁掉,中国人该怎么办呢?
多年来,台湾与香港的许多学者们,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扬,在不断的努力着,如钱穆、牟宗三、唐君毅、程兆熊、方东美等学院派的学者们,以及一脚跨出学院,走入民间的学者们,如黎东方、陈致平等。后两人在五0年代即在公开讲演中,以历史的角度,通俗的表达,宏扬文化。
陈致平教授在师大定期公开讲演“中国历史故事”,更造成轰动。那时蒋经国特邀聘陈致平教授为其讲述历史,达一年之久,当时领导阶层对文化确有相当的注重。
南老师既然自年少即研读诸子百家,且旁及医理、易经、剑道等,及长又深入禅宗堂奥,如何把文化落实于社会人群真实生活之中,是南老师念兹在兹的大事。
这时日本的铃木大拙,已以日本禅学大师之盛誉走红西方学术界。然而禅宗本是道地的中国文化产物,是由印度佛学种子,播植在中华老庄孔孟文化的土壤上而产生的果实。
二次大战后,日本什么也没有了,但这个国家知道文化的重要性,政府支持日本禅学的发扬,进军国际。
西方由于铃木而引入禅学,更急于探究禅宗宗主国的禅文化。这时大陆正在封闭中,接着是文化大革命,以致中西文化的沟通,在台湾就多了一份时代的重要性。
所以,从日本回来后,南老师就积极筹备成立“东西精华协会。”
此时的台湾社会又如何呢?一方面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政策,但是政治及思想上的严密控制并未稍懈。
国民党当局二十年前来台湾时,由于日据时代的刻意抑压等因素,台湾本土人才寥寥。经过二十年的岁月,情势渐渐改变,有才能的人已经成长,菁英渐出。也正因此,许多人对于政治思想的控制,开始反思,形成反对势力。而反对势力中又分成多派,以本土势力为主的,逐渐集结汇流为台独思想之河。
本土势力中较著名的如台大教授彭明敏,因发表台独公开宣言之故,经过一段跟监,偷渡赴美了,特立独行知识分子李敖,也于一九七一年初被捕入狱,整整坐了五年多的牢。而文化人柏杨,在此之前也已系身狱中了。
台大哲学系此时也遭受打击,笼罩着不安的气氛。中研院院士历史学家许倬云,当时(一九七0年)是台大历史系教授,应聘到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一年。但因哲学系的不安,恐将波及历史系,故而不再回来,就此留在美国教书了。
台大哲学系的不安持续了颇久,涉及的人也很多,当时的王晓波与陈鼓应是一九七三年才被捕的,后又被释放。事隔二十多年的现在,他们都得到了平反,再回台大任教了。
留在美国任教的许倬云教授,于二十八年后(一九九八)退休,在记者会上,他说了一段颇有深意的话:
“时下常以政治的变化为焦点。但这有如大海波涛上一闪即逝的浪花,是最短暂的,人们应着眼的,是大海最深处的呼吸—亦即文化的持续与变迁。”
文化的传承和延续,是最重要的。可见持此观点的大有人在。
成立东西精华协会
早在一九六九年的八月,美国加州已先成立了“东西精华协会国际总会”,发起这个组织的,都是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切认识的人士,也包括了各阶层。负责实际事务的,主要是薛乐如(Sherrill)先生。
美国总会刚成立时,会员只有十几个人,但很快得到社会上的响应。
在美国筹组这类的组织,比较方便容易,只要有理想,有人共襄盛举,立刻就可以登记,开始活动。这类文化团体有“法人”的地位,可接受捐款(捐款可以免税),会计独立,款项不能私用,并要接受政府会计监督。美国总会成立后,由美国国务院通知台北的相关部门,再在台北成立团体,就比较顺利了。
那时的台湾,仍为“戒严时期”,对社会组织管制很严,即使纯粹的文化活动,有关方面也总是放心不下,好像人人都会造反一样。若要成立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社团,也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调查及审核。
现在南老师要为推展文化成立社团,开创沟通东西文化的工作,真是史无前例,其中的困难,可想而知。
困难和障碍,不仅是来自官方,甚至有些与南老师相识颇久的人士中,也有反对的声音。我曾亲耳听见有人说:“教化或讲课,何必要什么团体组织,只要有场地不就行了吗?”又有人说:“南某人喜爱夸大,想当领袖,所以要大费周章,办这个东西精华协会”等等。
但是赞成支持的,仍是多数,这些支持的人们觉得,有一个正式的组织,更多的人才能有机会听南老师的课,同样讲一次,数百人可以听,以代替以往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听讲的情形。
我那天听了南老师的话,感觉他做事真算有魄力有勇气,不像是南方人的作风,后来才知道,南老师祖先是河南洛阳人士,南宋时才迁徙到浙江的。
老师办事基本上有三个原则:
一 不向既成势力低头——已是既成势力,投靠不上。
二 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——既然反对,和他妥协也没有用。
三 不向不赞成的人士拉拢—不赞成的人拉拢了也不可靠。
话说这个东西精华协会,经过了许多人的帮忙,走过了许多曲折的道路,又迂回于法令规章之间,最后终于获准登记了。
一九七0年三月二十二日,“东西精华协会”终于召开了成立大会,参加的会员有七十人之多,就我记忆所及的有:
孙毓芹、汪忠长、杭纪东、周勋男、杨政河、徐芹庭、吕坤维、李澄圳、杜莉、周关春、陈得清、周美惠、林曦、陆健龄、张庆仪、戴思博(法国)、罗梅如(美国)、韩长沂、王凤峤、卢惠龄、蔡淑美、李淑君等。
南老师在成立大会上,以主席的身分作报告说:
“本会的宗旨,是国际性的,以不营利,不牵涉任何政治活动为原则,以达成人类社会慈善福利,而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……。”
关于东西精华协会的宗旨,在简介中明白的指出:
“今天的世界,普遍陷在迷惘中,是非缺乏标准,善恶没有界限。它的远因近果,实由于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反映,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养,于是变得没有理想,没有目标,混混噩噩,茫然而无所措、无所从。人心如此,国际如此,整个世界人类何尝不如此,危机重重,人类再不回头,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。
东西精华协会(East-West Essence Society)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,实在说:这个协会的诞生,乃是基于现代的需要。中、美两国有心之士,发起这个组织的宗旨,正如本协会的名称所揭示的,要从东方文化中和西方文化中摘“精”取“华”,身体力行之,发扬光大之,挽救思想文化之狂澜于将倾,导引人类走向‘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’和平安乐的大同境界。
也许有人以为本协会的陈义过高,可能流于口号,但以下所叙述的本会成立经过及今后的做法,可以说明我们深切了解‘行远自迩,登高自卑’的道理,愿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,能得到大家的共鸣和支持。”
谭贞禧先生致辞说:
“有些人认为东方文化由于忽视了西方文明的长处,因此太偏重于精神方面,而忽略了物质方面的力量。所以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方面,处于落后的状态。而西方也因为缺少了我们中国这种王道的思想,所以西方的文明,在达尔文所主张的进化论上发展到了顶点,演变成为物竞天择的这种现代文明。最近逝世的罗素曾经写了好几部书,他认为世界的新希望,一定要有一种新的思想产生。所以他在几本书里面,就曾说,美国所谓物竞天择以及那种弱肉强食的思想,应该融合东方抑强扶弱的精神,这种新的伟大思想才能挽救今天的世界。
所以贵会的成立,也是实行孙中山先生当时革命之伟大抱负。孙中山先生在精神讲话里的结论中,曾有这么一段话,他认为:‘要扫除中国一切社会上旧染之污,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。’又说:这样‘……可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文化保存及发扬。’”
王建今先生致辞说:
“刚才听到贵会今后的作法,一切崇诚务实,正如古人所谓:‘登高自卑,行远自迩。’南怀瑾先生是最早的发起人,我们虽然认识不太久,可是从南先生个人的学识、平常的言论及对宗教方面的修养看,他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,非常使人钦佩的学者。而在座的各位先生也都是抱有同样理想的人,才来参加这个协会,所以这个会与一般的会不同。我们就刚才所说的,兄弟现在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说,今天社会上最大的毛病是青少年流入犯罪的问题,贵会也将对他们有所帮助,使社会人类走上一个富强康乐、安定和平的理想。这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,也就是世界大同的理想。我想在岛内的团体里很难找到像贵会这样眼光远大的机构。有了这个崇高的理想,当然我们希望一步一步的能够发展到全人类去,所谓‘大处着眼,近处着手。’而且,我发现贵会有一个特点,就是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,纯粹是为学术而研究,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,是超然清高的。现在已经看到有人乐捐大量的土地,甚至有人愿意出钱出力,就这点来说,尤与一般的团体不同。”
来宾施毅轩医师致辞说:
“兄弟向来敬重南怀瑾先生,而且我跟他学的也很多,南先生让我讲话,我只好站起来讲几句。
贵会的宗旨可以说是沟通西方和东方的一个团体,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新的一个组织,在自由中国更是一个新的创举。英文名字Electic意思是一个中间人,了解分子,中国文化同西洋文化的一个调解者。我们知道,西方文化出之于拉丁、希腊,东方文化出之于印度与中国。兄弟在印度住了一年半,印度的文化我吸收的很多,中国文化我只知道一点点,西洋的文化因为我是医生出身,当然只懂得医学方面的,对于西洋的文化不太了解,不过空闲的时候也喜欢研究一点。我个人认为沟通东西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以我们医生来说,不要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怎样子沟通,甚至连中医同西医都没有沟通,怎么可以谈到东西文化的沟通呢?比方讲,我们《易经》怎样去配合科学?这一个问题连带《易经》本身我们都没有弄清楚,《易经》里面医、卜、星相等,要如何贯通?中国的文化一向包括得很广,另外再融合西洋的文化,这是一项很伟大的工作,关于这个工作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对不能有私见,不能执着,不能有成见,对东、西双方的文化作一番汰芜取菁的工作。这样才可以使人类文明再向前迈进一步,而进入世界大同的理想。”
臧广恩教授,特地从日本赶来参加,并致辞:
“我在日本也深深感到,一个事业,一个运动的兴起,要许多国民对它有深刻的认识。否则,单凭少数人的呼叫,这是非常吃力的。譬如在日本,有一位德国人,受禅学影响,开办禅学院,一切经费均由国外天主教的人士捐助。虽然那位德国人只懂一点皮毛,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他那里去了。如果那个大礼堂作为南老师讲演的场所,那不但是物尽其用,而且更能人尽其才。
因此,我非常感叹!如果要顺利将中国文化弘扬出去,我们要深切反省一番。”
在协会的计划中,除了推广各种社会教育外,还打算创办国际文哲学院,另有青少年辅导,出版事业,国乐及中医的研究发扬,以及禅学的研究等等。
李谦光教授的五百元
协会筹备期间的办事处,设立在青田街二巷一幢公寓的二楼。协会正式成立后,就迁到青田街五巷九号,是一所有院子的平房。
这里院子较大,除了客厅及连接的饭厅外,有四个房间,后院还有宽敞的厨房和工人房。
四个房间中,较小的一间靠前面,作为南老师的办公室,两间作为其他的办公室,另一间布置为修习禅定的地方,客厅连着饭厅的一大间,就是课室了。这所谓的课室,也只能容纳二、三十人而已。
那时的李淑君,仍是台湾大学经济系四年级的学生,她选的课程中,有一门是“经济政策”,原为孙震教授讲授。一九七0年初,孙震教授因事到美国去了,改由李谦光教授代为授课。孙震教授就是后来台湾大学的校长,曾担任过“国防部长”。
大约是四月中的一天,正好要上经济政策这门课,李淑君带了些刚印好的“东西精华协会”的传播资料,来到了课堂。待李教授进了教室,她就向李教授请求借用五分钟,向同学简介“东西精华协会”的理想和组织。
当李淑君向同学们作介绍时,李教授就顺手翻阅东西精华协会的资料。李淑君介绍完毕,李教授当即从口袋掏出五百元台币,捐赠“东西精华协会”,表示支持这个文化理念。
当时的李教授,并不认识南老师,作为一个教授的李谦光,那时,却是很有人文胸怀的。三十年前的五百元,对一个受薪阶级的教授来说,也不是一个小数字。
李淑君是在一年多前(一九六九)于师范大学听南老师讲《老子》时,才初次认识南老师的。东西精华协会成立后,她虽仍在大四上课,但抽空就来帮忙,大学毕业后就全天候在东西精华协会上班了。
在李淑君全天上班之前,来义务帮忙的人有孙毓芹、陆健龄、汪忠长等人。
青田街的新地址安置妥当了,南老师立刻筹划推展工作。那时有美国及法国、德国等地来台研习中国文化的几个人,禅学正是大家所渴望的,所以南老师决定先开办禅学班。
虽说是禅学班,由于中国文化的互通性,所授课程也包括了儒家思想,道家的学术等。
在招考的时候,记得还有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班的赵玲玲及吴爽熹参加。因为南老师是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的指导教授,吴爽熹的博士论文有关王阴明的思想,也是在南老师指导下完成而得到博士学位的。
吴爽熹后又留学法国,现在的她却是一个艺术家。
赵玲玲后来成为东吴大学哲学系主任、师大三民主义研究所所长、“国大代表”等。
扩展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