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资料

apollolx

自述:非法传销的反对者;拿牌直销的修正者;中西文化的调和者;养生保健的融通者;天下文章的拿来者;微言大义的思考者;自强不息的实践者;万柜联盟的探索者。 

文章数量:2242

点击人次:8315442

博文分类
搜索
【转载】 南怀瑾: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——第四讲:华严分科判教

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先生专辑

华严分科判教 我空法不空

大乘教 终 教

一乘顿教圆教 止和观

法 界 周遍含融观

四大之身 五蕴之心

两重世界 六根六尘

生与死的观念问题

[@more@]

华严分科判教

唐代贤首大师,为华严第三祖,将佛学另作分科判教,华严的修法,是以生命作为实验。

这个分类的方法,并非印度原来的方法。在这个批判中,表示太阳出来时,先照到高山,这是上根器者,先接受到佛学。

太阳继续上升就转照大地,遍及钝根、中根、善根,最后日落西山之时,只照到高山,只有上上根器的才能持续。

华严宗的十仪十门,太专门,又涉及佛学的逻辑分类,在此暂时从略。现在先来了解五教六宗,这是将三藏分为五教六宗的意思。

贤首时、仪、教、规、表解(贤首大师,唐人,华严第三祖)

(表暂缺)

我空法不空

前面的表中五教,首先是小乘教。修小乘法者,为随相法执宗,顾名思义,小乘的修法,总要执着一个东西。小乘的修法,最高境界达到人空,即我空

空虽然是空,只是我空而已,并没有空。

小乘修者,有法可证,有法可得,但却不能把法空掉,如果空了法,则无法可修了,无法可证了,那还搞个什么名堂呢?

一个小乘的四果罗汉,可以入定到亿万年之久,尽管宇宙成坏多次,这个四果罗汉可以仍在定中,他有,事实上,他岂不是在着这个法吗?

所以,小乘教称为随相法执宗。

大乘教

华严的观点,认为唯识法相过,和真空无相宗都是大乘的基本。

唯识法相宗所讲求的是胜义有

真空无相宗所讲求的是毕竟空

不论是,都是大乘的根本。

方等经内容丰富,涉及知识又广,应该多读,也是大乘法门的基本。

般若经,内容讨论的都是,也是属于大乘教的基本。

关于大乘与小乘,大家都知道,南传的佛教只有小乘,而佛灭后几千年来,这一派并没有人承认大乘的存在。

终 教

终教是释迦临终前的说教。

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,所讲的不外乎两点:

一、无常——世间的苦况。

二、空——是无我的意思。

终其一生,所说的都是开导世间的现象界,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可靠,这些现象界是暂时所偶存的现实事物,也可以说是物理世界的变化组合,并不永存。

但在释迦临终时,却另外有两个表面看来相反的说法,认为生命的真谛是:

一、常——永恒的快

二、净——呈现。

这个相反的论调与无常及空并不冲突,因为这个常、乐、我、净,所指的是超现实的。

这个临终所说超现实的常乐我净,就是终教。藏心缘起宗,熟读涅槃经便知。

一乘顿教圆教

禅宗所讲求的,是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这就是顿悟法门。

但以华严的观点来看禅宗,不过就是顿教而已,一乘教也就是真性寂灭宗。

最上乘的是圆教,所谓法界圆融宗,是五教中最圆满的,一切体用皆圆满。

止和观

小乘教及大乘教所采用的是真空绝相观。

佛学不是哲学,必须参究通了道理,再以心身来修持开始作实证。

天台宗所采用的修法,是止观法。其实,任何佛法宗流的修法,也都不外于止观。

止者止也。简单的归纳,一个凡夫生命心理思想,像流水一样,每秒流动不停。如果开始修行,先要训练自己思想静止于一,这是所有修定者都采用的共法。

但修慧方法则不是共法。

修到思想能止,则妄心顿止。

使心念静下来的方法,有八万四千种之多。小乘有九个阶段,大乘更多。

成功,可以化除自己的情欲,身心的感受都空了,这是小乘最高的境界。

能够虽好,但只是沉緬在中,却不是道。

能止之后,必定要能起,即般若慧观,才能产生三个慧学,即真、俗、中。才能起妙有

不能起妙有,就不能入世度人。

是相对的。是体,是用,在功夫到达时,就是止观成功,即所谓中观

中观就是即空即有,非空非有。龙树菩萨所著《中论》也是这个内容。

法 界

终教和一乘顿教,所修的是理事无碍观。

华严提出法界的说法,包括了世间宇宙中万事万物和许多抽象的事物。

这个法界是由四大原则构成。即事理事事

一、理法界——理代表了形而上,代表了本体,有抽象的,精神的,理性的含义。宋明理学的理字,即从此处所借用而直接《易经》的易理。

二、事法界——是三千大千世界,也就是物理世界。

三、事理法界——天地之间充满了,也就是充满了本体和现象。有事不能通理,是智慧的不足;通理不能处事,则是经验不足。

凡有心想及非想,最终皆能达成事实,这是事理无碍,是真俗无碍,必要修行成功,才能到达。

四、事事法界——即理即事,即事即理。事理融通,无二无别。

周遍含融观

从圆教的法界圆融宗看世界,一切都是圆融之美,世界上的是美,也是美。

花开花谢,生老病死,由周遍圆融来看,只不过是宇宙现象。

有白天的吵闹,有夜晚的宁静,一切圆融周遍,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。

四大之身

大小乘的佛经,名词有一两百之多,倒来倒去像水桶一样,但归纳来看其中心,极为简单。

以人的文化立场来了解,释迦分析一个人,是由两部分所构成。

其一为身,其二为心。物质和精神两种世界,是构成一个人的根本。

1.――即骨骼。

2.――血和内分泌。

3.――热能。

4.――气。

这地水火风,称为四大,(有人加上空、觉、识,称为七大。)也是物质世界的四大类,人身有卅六件零件,皆为地水火风所作成。

人身有十万八千毛孔,有无数寄生虫,这个人身,也像物理世界一样,有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阶段,此身只是我之所属,并非我之所有,借用而已。

人身是无常的,非永恒的,像庄子所说不亡以待尽,像《易经》所说的变,必变的道理一样。

五蕴之心

生命的存在,除了一个成、住、坏、空的以外,加上另外一部为看不见的受、想、行、识,合称为五蕴

五蕴――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
1.――是物质物理的东西,地水火风也是,严格说来,色有三种意义:

显色――一切颜色等。

有表色――长短方圆等。

无表色――是作用的,抽象的,如说一个人的风度等。

2.――由生理上感觉到心理上的反应,感受的温度等。

3.――思想,绝不属于生理的部份。

4.――这个字是借用《易经·乾卦》而译,天行健之行。人死之后,一样在行,在转动,是为行蕴。修行如能除去普通的乱,才能体会到行蕴。再将行蕴空了,则近道矣。

5.――有鉴别的作用,是识别的意思,死后即是灵魂,活时则为神识。

关于识的问题,南北朝时百年间展开学术论辨,无神论、有神论,梁武帝也参加论辨(见《广弘明集》)。

两重世界

根据小乘佛学及方等佛学,是将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开的。

举个明显的例子来说,对境心不起这句话,有人说是得道了,但境是地水火风,心仍是心,如果这就是道,意思是说,你的心虽然不动,地水火风等外境仍然存在,并未,这岂不是两重世界。

再举一个例子,《六祖坛经》中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的境界。

这是悟道吗?尽管你的心不动,但幡仍在动,风也在动,岂不也是两重世界。

事实上,这是理论和实践不能配合,因而产生了误解所致。

六根六尘

在构成一个人之后,与五蕴并存的是六根和六尘。心的作用和生命的关系,藉六根六尘表达出来。

这里所说的心,是心、意、识、念的意思。所谓念,就是妄念分别心。

眼耳鼻舌身(意)――六根

色声香味触(法)――六尘

六根是生理的分类,六尘是人对物理世界产生的官感作用。

根尘的前五项,是生理有关的。则是与心理有关的。

释迦认为,人类至可怜悯,不知道就此自己的心身内外,有一种超作用的存在。

生与死的观念问题

一切众生都有生死,佛学的理论,称这个生死为分段生死。

佛学的理论,认为每个众生的真正生命,却是永恒的。

所谓的分段生死,是永恒生命的分段现象,有一段是生,有一段是死,是永恒生命的段落现象而已。

人被这个分段生死现象所惑,人的一切都在被现象所转,不能自主,不能把握,这就是凡夫。

修道之人,功夫好的话,可以变易生死,生死虽被变了方法,但是生死仍然存在,并没有解脱生死。

找出了生命的真谛,能够在宇宙中自己作主,自由自在才算是解脱了生死的大事。

谈到食的问题,兹事体大,尤其是中国人,对吃已形成了艺术。

三界中的法,分成段、触、思、识四种。

段食――分段吃,用筷子、叉子等,欲界中的吃法。所以也叫做抟食。

触食――靠感觉来吃。例如人身连皮肤都需要呼吸才能生存。

思食――精神食粮。

识食――这不是普通人的境界,而是修道成功的人如罗汉、菩萨等的境界。

 

 

扩展阅读:

 

《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专辑》子目录

 

返回阿波罗飞雁博客首页

«上一篇:睁开你的慧眼   下一篇:抗氧化与化疗(上)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5847)
评论(共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。